服務熱線
010-57018965
劉宗周(1578-1645),初名憲章,字起東(一作啟東),號念臺,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朝末年著名理學家。其學之要,在“誠意”,在“慎獨”,人稱之為“千秋正學”。劉宗周還是一個極富民族氣節的愛國者。清軍攻陷杭州,宗周先生正進餐,一聽此消息,推食慟哭,自是絕食23日而逝。天下敬仰為“泰山北斗”。后因講學于山陰縣城北蕺山,學者尊稱為蕺山先生。他生于1578年正月二十六日(3月4日),出生后不滿一歲,父親就去世了,因此,自幼隨母依養于外祖父章穎家中。章穎字叔魯,別號南洲,是當時浙東一帶很有名氣的儒者,精通《易》學。年青時期屢試不第,遂以講學為生,與族兄章禮、章煥號稱章氏三杰。他有一套獨特的教學方法,故門生之中不乏擢高第、登顯宦的人,如徐階、陶望齡、周應中等著名學者和官僚都出自他的門下。
萬歷二十五年(1597),劉宗周考中了舉人,4年以后,考取了進士。但因母親去世,他沒有受官。后來劉宗周早期雖考取進士卻沒做官經人介紹,他又師從湖州德清學者許孚遠。當時朝政黑暗,權臣當道,朋比為奸,?排斥正人。萬歷皇帝昏庸腐朽,深居官中,服食煉丹,數十年不出,大明江山,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劉宗周任官不到一年,就以侍親為由,告辭還鄉。不久,外祖父、祖父相繼去世,他承重守制,于居喪之暇,在大善寺僧舍延課生徒,以此為生。他閑居七年,貧病交加,敝衾破缶,衣食不繼,往往靠借貸度日。但他足跡不至公庭,官吏有慕名造訪的,他也拒而不見。
萬歷四十年(1612),因人推薦,朝廷下詔恢復劉宗周行人司行人的舊職。在北上途中,路過無錫,拜訪高攀龍。高與顧憲成都是當時的理學巨子,又是東林書院的創建人,天下士大夫仰之為泰山北斗。劉宗周在無錫短暫停留,與高相互切磋學問,有問學三書,一論居方寸,二論窮理,三論儒釋異同與主敬之功。從此劉宗周論學更反躬近里,從事治心之功。
當時東林黨人與朝中大臣互相攻訐,形同水火。劉宗周上《修正學以淑人心以培養國家元氣疏》,指出當時廷臣日趨爭競,黨同伐異之風行,而人心日下,土習日險。他希望朝廷化偏黨而歸于蕩平,不必以門戶分邪正。這篇奏疏對當時的黨爭作了持正的分析,不全以東林黨人為是,也不全以東林黨的政敵為非。但朝中黨派傾向已很明顯,劉宗周在前疏中發明顧憲成之學,被認為同情東林黨。他鑒于群小在位,黨禍將興,就申文吏部,請給假放歸。這時江西巡撫韓浚上疏彈劾劉宗周,比之為少正卯,說他“行偽言堅”,足以亂天下而有余,乞賜尚方加誅,以為惑世誣民之戒。歸于顧,劉廷元又相繼對他進行攻擊。于是他踏上了歸鄉之路。
掃一掃 加關注
Copyright ?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備案號:京ICP備-1902669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