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10-57018965
古人認為,山水畫自唐始變,蓋有兩宗,李思訓、王維是也。這句話的意思,山水畫到了唐代,有了巨變,形成兩個藝術流派。其一是李思訓為代表的北派山水,其二是王維為代表的南派山水。明末董其昌也同意這種觀點,還形成了畫壇南北宗的理論。歷數元明清三朝畫家的風格,大多以南派技法為主,北派山水技法受到了忽視。
近現代著名畫家張大千曾經遠赴敦煌觀摩學習古代壁畫,當他見識到唐代畫風的大氣華美之后,才發現北宗技法能夠在盛唐時期統領畫壇,自有其獨到之處。于是他開始潛心研究,仿唐代李思訓畫風創作了這幅《巫峽清秋》。
張大千 巫峽清秋
張大千是四川內江人,蜀中奇幻風光代表了他對家鄉的濃濃情思。無論他身在何方,都不能忘記家鄉的山美水美。從創作手法來看,《巫峽清秋》屬于金碧山水。金碧山水看上去和青綠山水很像,只多了泥金顏料。傳統國畫顏料泥金中含有黃金,光澤艷麗,抗氧化性強,可以長期保持不變色。
張大千用泥金色勾畫山川輪廓,強調了峽谷兩岸山體的雄偉壯麗。為了增強畫面的裝飾性效果,他甚至勾畫遠山、峰頂的時候也用了大量泥金。遠遠看去,再現了夕陽投射山頂,好似籠罩一層金光的奇美景色。他拓展了泥金的應用范圍,賦予作品新鮮的感覺。
張大千 巫峽清秋 局部
金碧山水看著漂亮,但很容易畫得俗氣。古人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金碧山水不能是“金筆”山水。金碧代表著大氣華貴,金筆代表著俗不可耐。張大千創作金碧山水時候,故意減弱了石青、石綠的飽和度。如果畫中顏色處處爭艷,會有一種雜亂的感覺,進而弱化山水的氣勢。張大千這樣處理,實在是高人一等。
這幅畫的主題是秋景山水,必然要有紅葉秋樹增添氛圍。張大千在泥金色彩中添加紅色,強烈的對比,讓人印象深刻。這樣大膽的用色,明顯地借鑒了唐代沒骨山水畫的特征。藝高人膽大,欣賞張大千的作品,從來不會讓人失望。
張大千 巫峽清秋 局部
畫史中記載唐代李思訓的作品,“筆跡甚精,理深思遠”。這八個字的意思是,李思訓的作品帶有濃厚的貴族審美情趣,注重畫面的精細程度。不過,他更重視表現真山真水的氣勢,讓人聯想到出世歸隱的情懷。
為了從氣質上貼近前輩名家的畫風,張大千在構圖上采用了疏密對比的手法。畫中有幾處大面積留白,分別代表浮云繞山、江水悠悠、空間過渡。有了比較,山勢更雄渾,畫家的情懷更直接。
張大千 巫峽清秋 局部
張大千鐘情于壯美山河,他喜歡峨眉雪景、巫峽云雨、洞庭月色。他曾經有一方印章表明了自己的喜好,從這幅《巫峽清秋》就能感受到他的喜愛有多么熱烈。
來源:網絡
掃一掃 加關注
Copyright ?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備案號:京ICP備-1902669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