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10-57018965
他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
堪稱人物畫的巔峰之作。
但其實,
繪畫并不足以概括顧愷之的全部,
他還“工詩賦、愛書法”,
而為人更是率真灑脫,
為此,
人們還送了他“才絕、畫絕、癡絕”的雅號。
· 顧愷之全身像
今天,
書畫君就從“才絕、畫絕、癡絕”三方面,
帶大家一起走進顧愷之的傳奇人生。
1
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
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
顧愷之知識淵博而有才氣,
在中國古代畫史上聲名顯赫。
在繪畫理論方面,
顧愷之也提出了"傳神寫照"、"以形寫神"、
"遷想妙得"等觀點,重視體驗觀察,
主張通過繪畫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狀態,
也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顧愷之沉醉于藝術文學,淡于名利地位,
以"癡黠參半,"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
以達到他藝術最高的成就。
2
顧愷之博學多才,
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
有畫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列女仁智圖》、《斫琴圖》等堪稱珍品。
畫人注重點睛,自云傳神寫照。
后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
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
· 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滑動查看全卷)
《女史箴圖》長卷,傳顧愷之的作品,
現剩唐(8世紀)絹臨本藏于大英博物館,
原為清宮藏畫,
在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搶劫到英國。
另宋代紙臨本(一說為徽宗御筆)
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后有顧愷之自己的簽字,
這幅畫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畫家簽字的畫。
人物線條圓轉,后人稱之為“春蠶吐絲”,
又叫“高古游絲描”,技法上受篆書影響。
氣味古樸,其用筆的功力,線條的質量,
都是后人很難達到的。
· 顧愷之《洛神賦圖》(滑動查看全卷)
原《洛神賦圖》卷,
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宋摹),
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
為顧愷之傳世精品。
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
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
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
全卷分為三個部分,
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
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
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
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一種空間美。
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
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
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此圖卷
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
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
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 顧愷之《列女圖》南宋摹本(滑動查看全卷)
此圖又名《列女仁智圖》
根據漢劉向所著的《古列女傳》人物故事而創作,
內容是頌揚與標榜婦女的明智美德。
據宋人題跋原有15段,至南宋已不全,
現在畫面繪有28人,
分八段,每段書有人名和頌辭。
用較粗的“鐵線描”,線條剛勁凝重,
人物面部、衣褶等處運用了暈染法。
衣紋用筆比《洛神賦圖》稍粗。
無背景,但間畫有屏、柱器皿等物。
顧愷之在人物畫創作上提出的
“以形寫神”、“悟對通神”等要求,
在此圖中處理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和
表現人物的性格神態上,
同樣有生動形象的體現。
此卷無名款,原作久已散佚,
今天所見的是:
忠實原作最佳的宋人摹本,難能可貴。
與《洛神賦圖》比較,此卷更顯顧氏風范。
· 顧愷之《斫琴圖》宋人摹本(滑動查看全卷)
3
■ 癡迷
顧愷之出世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
顧愷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親,惟自己沒有。
他便纏著父親不放,問:
“我為什么沒有母親?”
父親說,你怎么會沒有母親呢?
顧愷之窮追不舍:
“那我的母親長得什么模樣?”
父親只好耐著心思給他描述。
顧愷之就是憑借父親的描述,
一次又一次地給母親畫像。
每次畫好之后,他都要問父親像不像,
父親總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遺憾。
但顧愷之不氣餒,仍然畫筆不輟,
只到父親兩眼放光,說“像,像極了",
他才滿意地放下畫筆。
就這樣,
他的母親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 癡黠
最先看出顧愷之癡中有黠的是桓玄的父翁桓溫。
有一次,
桓玄將一片柳葉說成是隱身法寶,
要顧愷之鑒賞一下。
顧愷之剛接到手里,桓玄便對顧愷之尿尿,
將顧愷之尿個精透,滿身騷氣,
還口口聲聲說法寶顯靈,
弄得他看不見顧愷之。
其實,
顧愷之心里十分清楚,無賴桓玄在玩耍他。
但他卻不能以卵擊石,
因為桓玄陰險歹毒,又權傾內外,
連其父桓溫都懼他三分。
顧愷之只好忍氣吞聲,裝癡賣傻,
以保全身家性命。
■ 癡智
《世說新語》說顧愷之吃甘蔗一反常態。
別人從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
而顧愷之吃甘蔗從末梢吃起,
越吃越甜,漸入佳境。
顧愷之倒吃甘蔗節節甜蘊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
不能不說是人生的大智慧。
在當今看來,
顧愷之的有些行為不僅癡,甚至有些傻。
其實在那讓人掩面而笑的怪誕背后,
卻是他無奈的生存智慧。
這樣一位既有才情,又有智慧的男子,
你們是否喜歡呢?
歡迎與小編分享!
掃一掃 加關注
Copyright ?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備案號:京ICP備-1902669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