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10-57018965
張雙鳳的“中年變法”:印象牡丹
之所以命名張雙鳳中年變法繪畫為印象牡丹,是因為她不僅堅持牡丹的中國傳統之所來,更是以擁抱時代的方式將牡丹題材植入與融匯西方繪畫之所去,印象牡丹當然明確表達這種繪畫探索主要是對印象派、象征主義、表現主義、立體派、野獸派大膽而合理植入,牡丹作為繪畫的母本因子以頑強的傳遞和表達,所以,印象牡丹是一種東西方繪畫再生的藝術形式,其繪畫程式徹底解放后的隨意賦形,其繪畫氣韻因與中年生命打成一片的氣象萬千,其繪畫語言融東西方繪畫藝術為一爐的再生陌生,其繪畫美學深入生命內里當代的斑斕抒情。變法是為了實現藝術更激情澎湃的心靈創造,張雙鳳的中年變法,基本實現繪畫的傳統性、現代性和生命的當下性同時在場,因而其具有時代的精神價值和藝術啟示。
一、印象牡丹打開通往繪畫無限可能的遼闊地帶。國畫牡丹作為中國繪畫傳統已經發展成若干種程式、若干種意趣、若干種筆法,因相襲久矣,心靈和藝術創造的可能被固化在一個相對局促的精神空間,一如中國近體詩,五七言律,對仗律,平仄律,押韻律,難怪偉人說:束縛多,不宜提倡。牡丹題材國畫亦如此。修辭立其誠,繪畫需要從生命的立場出發,需要站在生命的大地上,徹底打碎牡丹國畫程式化的壁壘,祛除避世隱逸的山林主義,祛除拜金崇貴的世俗主義,祛除無感無趣的空洞主義。張雙鳳有識有膽做到對于國畫牡丹意義弊端的放棄,去掉遮蔽之后,敞開的是氣象萬千、豐富斑斕的生命世界,繪畫藝術在張雙鳳的筆下徹底解放之感,如大河大江接近入海口時刻一瀉汪洋。老實說,西方繪畫中的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給了張雙鳳不竭的創作靈感,在中年生命的接近入海口地帶,世界和生命同時融入弊端,聽命世界和生命的靈音,筆走龍蛇,生活流、生命流頃刻變成意識流,筆墨流。有朋友總結張雙鳳的牡丹有四五十種樣貌,這毫無奇怪,生命氣象萬千,感悟亦氣象萬千,隨意賦形繪畫樣貌當然氣象萬千,總結出張雙鳳的印象牡丹有四五十種樣貌,只是也只能是大致的分類和統計。應該說,隨意賦形的表達的徹底解放,一幅印象牡丹就是一個樣貌,因為他屬于那一刻一次性心靈創造,這種創作方式既不重復自己,更不重復別別人。我曾經慶幸自己發現了新大陸,這才可能是通往成就大師的通天大路。
二、印象牡丹建構屬于張雙鳳繪畫藝術的意義世界。張雙鳳的繪畫一直堅守生命本體的原則,她不投機,也不取巧,靠作品說話,靠人品說話。早年她的鄉村題材工筆人物,極盡唯美之能事,選擇的人物是兼生命飽滿與母愛彌漫于一身的少婦,如花朵成長著并釋放青春美的少女,天使般孩童和嬰兒,樸實無華的鄉村環境,用花朵和果實修飾的美妙生命,繪畫充滿著自然主義的唯美的生命力量。進入新世紀,牡丹作為表現她自我生命大氣典雅的意象符號,她讓自己不惑之年以后的生命與和中國傳統牡丹繪畫找到主客觀契合的藝術爆發點,盡管她立足通過或工或寫的牡丹繪畫吃透古典,但是難能可貴的,依舊堅持以表現自我的生命意識為主。近幾年,她突然昨非而今是,進入印象牡丹創作爆發期,雖然以國畫為底蘊植入印象派等西方現代繪畫藝術,但依舊堅守生命為本的原則。四十多年藝術探索的變與不變,充滿張雙鳳個人的藝術邏輯。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存在著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張雙鳳的印象牡丹放棄表現意識這個層面的內容,深入到生命的前意識和潛意識地帶,她找到屬于自己的真實的遼闊無垠的藝術世界:“我從牡丹的具象跳出來,革命性地對國畫牡丹語言與西方油畫語言進行再生再造,構成我心目中牡丹當代精神繪畫語言建構,在這種大膽無畏藝術探索中,我有了繪畫創作徹底解放的自由感,有了不斷嘗試的藝術創作沖動”。印象牡丹傳達出她中年生命江河的洶涌澎拜,中年生命草原的蒼涼與遼闊,中年生命雨巷的悠長與憂傷,中年生命輪渡的斑駁與陳舊,中年生命落陽的靜穆與悲壯,中年生命大地的生氣與神奇。張雙鳳印象牡丹遠離青春性寫作,是生命真誠而遼闊的歌吟與抒懷,是接近大海蒼茫與悲涼的描繪和物語。
三、印象牡丹體現屬于張雙鳳繪畫美學的藝術探索。綜合張雙鳳印象牡丹的繪畫在東西方藝術融合演繹成新的藝術形式和樣貌。第一,弱具象強抽象的藝術追求。張雙鳳為實現藝術變法,她在國畫中以叛逆者的無畏,弱牡丹氣韻生動的具象,強表達中年生命狀態的精神抽象,這里由中國畫寫意傳統的繼承,更多的是印象派光影藝術、色彩藝術的移植和再生,選擇對抽象牡丹繪畫藝術的探索,在營造如夢如幻的繪畫藝術世界里,實現張雙鳳筆下東西方繪畫藝術融合的夢幻化的新突破。在這里,西方繪畫藝術因為現代性成為父本,中國國畫藝術因為傳統型成為母本,父精母血再造印象牡丹。第二,弱留白強滿幅的藝術追求。國畫的突出特征是留白,形成一種空間上虛實相兼的回味感受。張雙鳳的印象牡丹多數是滿幅構圖,且意象斑駁、色彩冷艷,仿佛其意象要涌出畫面的感覺,這樣的構圖,看得人有淤塞不通的窒息感,畫家以強烈的藝術沖擊力訴諸讀者的視野,讓人在暴力美學中接受畫家蓬勃激蕩的藝術情感。不過,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即便是滿幅構圖,也留有透氣的空白,是通過空白、淡墨或色塊間縫隙,藝術的辯證法不是去除,而是通過其它途徑得以實現。第三,弱墨色、強彩色的藝術追求。總體而言,張雙鳳的印象牡丹,有的體現墨分五色,有的體現色分五色,有的體現墨色交融,但總的藝術追求是重彩弱墨,這個創作心理,正體現對西方繪畫藝術植入積極借鑒和吸收的探索態度。或者說,她癡迷在宣紙上嘗試西方“光”和“色”藝術在自己筆下實現的可能。
張雙鳳的印象牡丹有順著語言跑飛起來的感覺,這個感覺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不客氣說,多數人一輩子都沒找到這樣神奇的創作感覺。張雙鳳多數時間居住在鴨綠江畔,從樓上偶爾望一下江上,海鷗們總是要飛出自由的感覺,海鷗們無法知曉,一個叫張雙鳳的畫家,在宣紙上天天都有不比海鷗遜色的飛翔感覺。
掃一掃 加關注
Copyright ?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備案號:京ICP備-1902669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