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10-57018965
張宏作寫意人物筆簡而形具,線條疏朗,輪廓分明。類似我們今天的人物速寫作品一樣,用線條的虛實變化來刻畫人物的動作和神態。西方的速寫畫法是由明末傳入歐洲的,西方人借鑒了張宏的寫意人物畫法,經過演變而發明了速寫。張宏的寫意人物不僅僅是單純地畫某個人或某些人,他將寫意人物靈活地運用到了山水畫中,在林木蔥郁的山林中,在岡巒出沒、巨石嶙峋的山路上隱現著幾點樵夫和路人,為山水增添了靈性,有一種人在畫中游的意趣。
補衲圖 明代 張宏
“補衲”為禪畫中常見之題材,本幅畫羅漢坐于樹下補衣,旁有一雙靈猴幫忙搓線,石桌上放置經冊、佛像、供瓶。此作用筆極富律動感,全以點及短線來綴合,線條粗獷而流暢。此圖畫于戊寅(1638年),時作者六十二歲。
應真觀梅圖 明代 張宏
此畫作于明末崇禎三年(1630年),是一幅饒有天臺禪意的羅漢畫。已經悟道的羅漢,不住世弘法,卻似享受生活中無常可變的情趣,與原始佛教羅漢清心離欲的面貌有所不同。這正是蘇東坡所謂“山色豈非清凈身,溪聲便是廣長舌”的禪喜寫照;觀(眼根)梅(色塵)可修“因緣觀”,參透因緣假合的無常空境。
環宇先生肖像 明代 張宏
布袋和尚圖 明代 張宏
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至五代后梁時期明州奉化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后梁高僧。世傳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
擊缶圖 明代 張宏
圖繪村邊平坡,老樹幾株,一人擊缶,一人起舞,男女老少多人圍觀。構圖疏朗,用筆率意簡放。樹石僅用闊筆草草寫出,人物線條迅疾多變,突出了坐、立、蹲、行等不同動態,筆簡意賅,神完氣足。此圖將鄉間民眾娛樂生活的瞬間刻畫得活靈活現,淋漓盡致。
掃一掃 加關注
Copyright ?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備案號:京ICP備-1902669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