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10-57018965
有個游戲叫“找不同”,兩張看似一樣的圖片,暗中有多個不同的地方。需要讀者在規定時間內,將其全部找出來。有時候,看傳統山水畫也有一點兒“找不同”的感覺。相似的筆墨,相似的構圖,要在相似中發現不同。每一幅作品都是獨立,但在創作中無法擺脫很多“套路”。
筆墨章法是套路,位置經營是套路,運筆渲染是套路,那么套路到底好不好?套路當然好,可以讓創作手法、創作過程規范化。套路當然不好,造成了作品雷同,影響了創作的進一步發展。這是事實,相當無奈。
這組山水畫是清初王時敏的作品,除了第一幅畫,剩余幾幅在構圖上驚人地相似。可以根據他的作品,細致聊聊相似中尋找不同的感悟。
明末董其昌的藝術思想對王時敏影響很大,他一生都在“以古為師”。山水畫南宗、文人畫,對他而言不僅僅是風格,更像是“枷鎖”。他通過黃公望的作品,學到了筆墨形式。此后,無論他怎么變化,都沒有擺脫這個模式。
王時敏的畫風有過兩次轉變,他50歲以后和70以后想要尋求方向、打破束縛,進行了一些探索。他以為有突破,在別人看來還是在小圈子內打轉轉。
墨色濃淡分明,疏密對比強烈,藏中有露,大面積留白位于畫面左邊。欣賞國畫有個視覺重點的問題,古人看書按照從上向下、從右到左的順序。所以,古人的視覺重點和現代人不同。王時敏將留白置于左下,這是視線最后觀察到的地方。他這樣畫,可以理解為沒有正視留白的重要性。他以為能夠打破繁密筆法帶來的凝滯感覺。其結果有些失敗,王時敏沒有在根本上解決相似。
讀書有“書呆子”,繪畫也有“畫呆子”。一個“呆”字,說明虔誠,更說明守舊教條。很遺憾,王時敏處于呆與不呆之間。當他靈光乍現的時候,就能畫出不同的味道。
仿黃公望筆意,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形、韻、神。對于王時敏來講,形似很簡單,有韻味也不難,唯獨捕捉神采需要深入生活。王時敏從中年開始,逐漸擺脫了董其昌的影響。他用筆從光滑變成“毛躁”,用墨從清雅變成暗中透光。這就是相似中的不同,體現了王時敏自己的風格。畫山水,除了追求筆墨本身的形式美,還要理解為什么要追求、如何去追求。
有人認為,山水畫的最高境界是“寫心達意”。這四個字概括出藝術創作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主體達意,客體傳神。就好像,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王時敏的創作觀就是如此,他把自然中的山水,融入意念,擷取到美的韻味。所謂相似之中有不同,就是意念的不同。
筆墨之妙,就是畫家的意念妙趣。意念出眾,畫作就出眾;意念新奇,畫作也新奇。
看到這里,應該就能想明白。在相似中尋找不同,并不是缺點,也不是應該批判的一種現象。傳統畫家的藝術思想和審美取向,根植于傳統文化。枯筆淡墨,濕筆水墨,都是表達情感的手段。技法變化有限,情緒意念無限,傳統山水畫整體呈現出變化之美。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種種變化需要耐心尋找。
蕭索之氣,幽深之境,王時敏作為技法上的集大成者,他并沒有一味地仿古。古人之法,在王時敏手中運用,就成了他的方法。師法古人不忘求變,讓王時敏在清初畫壇上格外引人注目。
掃一掃 加關注
Copyright ?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備案號:京ICP備-1902669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