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10-57018965
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中國著名畫家,祖籍廣東省番禺縣,生于清朝四川省內江,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并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
從名師曾農髯,李梅閹學詩文、書法和繪畫。除臨摹歷代名跡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為師,經過刻苦鉆研,獲得了卓越的成就。
張大千先生擅長畫荷花,他自己常說:“賞荷、畫荷,一輩子都不會厭倦!”
他之所以喜愛畫荷花,除其它原因外,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并且還認為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系。故此,張大千畫荷的作品不但年年有,而且不斷推出新意。形成馳名中外的“大千荷”。他在三十五歲時作的《金荷》,就被法國政府購藏。對此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的荷花,為國人臉上增色”。
張大千的畫工寫結合,重彩與水墨融為一體,自成一派。怕是只有紅花墨葉開創者齊白石能與之匹敵。
青年時代,即與二哥張善子齊名,二十多歲,曾赴日本留學,學過染織,回國后,一度迷于佛學,曾去寧天童寺“皈依佛門”,想當和尚,據說,他怕在頭上燙九個香記,只好等待別了師父弘筏大和尚,回到現實世界來,青年時期就能畫一手很好的具有石濤、八大山人畫風的作品,幾可亂真,所以有“南方石濤”之稱。
張大千是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他在創作上的卓越成就,與他淵博的學術修養,深厚的生活積累以及他廣結師友,取長補短是密不可分的。除繪畫外,他對詩詞、古文、戲劇、音樂以及書法、篆刻,無不涉獵。
他于晚年又開創出具有現代新氣象的中國水墨畫風,其創作范疇龐大復雜的程度,在中國的藝術史上,亦是少見,可謂是承前啟后,集大成的畫家。他的酣暢淋漓而內涵深厚的傳統構成,雄奇瑰麗而富于精致的寫真精神,更是獨步畫壇,堪稱一絕。
張大千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經過不斷的探索和努力,使“大千荷”中國美術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晚年創潑墨彩之后,所畫荷花不但超越了花卉的屬性,更將文人花卉的筆墨范圍拓展至另一境地。
他不但愛畫荷,也愛種荷。張大千年輕時住在蘇州,庭院里那一池荷花成了他寫生的好地方,他三十三歲時開始住進北京頤和園,一住就是五年,頤和園池塘中那又肥又大的荷花使他對畫荷的興趣越加濃厚。
由于長期與荷花相處,使他特別偏愛荷花。張大千愛荷花的出泥不染,娉娉婷婷從水中浮起,雍容高貴,而田田荷葉,姿態優雅的荷桿也時常走進他的畫面。他認為,荷花最難下手的部分不是花,而是桿子,因為一筆下去不得回頭,重描就不成畫了。
他通過與荷花朝夕相處,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高度民主的概括力,長期捕捉荷花的特征和瞬間的動態,然后用他自己的審美感和藝術情趣加以提煉、夸張,使之寓意深刻,生機勃勃。
張大千在一生中所畫的荷花作品成千上萬,除了在繪畫風格反面存在規律外,就是在題字、用印方面也有規律。
他在畫荷作品上多鈐“三十六陂秋色”、“冷香飛上詩句”等印。多題“三是鷗世界涼”、“江妃出浴”、“水殿風來暗香滿”、”“塘坳閑意思池面好豐神”、“云破月來花弄影”、“媚水花開粉未干”、“君子之風其清穆如”等。
張大千畫過朱荷、粉荷、黃荷、白荷、墨荷、金壁荷;畫過風荷、晴荷、雨荷、秋荷;畫過沒骨荷、工筆荷、寫意荷等,總之,他筆下荷花均是落落大方,雅俗共賞,嬌艷而不俗,沉著而不浮,生動而不匠。
張大千畫荷之源
荷花被視為高潔人格的象征物,并由此引伸出清雅不俗,溫馨芬郁,隱逸絕塵等多層道德含意和審美觀。這與大千先生歷經多亂的世局,而不向世俗低頭的倔強個性相吻合。
在佛教里蓮花象征著極樂凈土和“再生”的生命意義。荷花往往成為超脫、空寂等觀念的寄托物。
大千先生愛荷花的色彩嬌艷和姿態繽紛,他更愛荷花的秉性高潔之氣質。
掃一掃 加關注
Copyright ? 2019 北京嘉利文化交流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備案號:京ICP備-19026694號-1